《地球与人类文明》课程--实习纪实篇
发布日期: 2019-11-08
《地球与人类文明》虎峪实习
2019年10月20日上午,《地球与人类文明》课程全校24个院系的100多名同学分成5个小组,在郭艳军老师和林超、赵浩男、李晓蓉、卢亚敏、苏懿5位助教的带领下来到了虎峪,进行实地野外考察。
虎峪自然风景区不仅是国家2A级旅游景点,更有着丰富的地质构造现象供同学们观察学习。在虎峪沟内近2km的观察路线上,一路由5个助教生动讲解。通过9个观察点的观测,同学们初步了解到我们脚下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等丰富的地质知识。
1、岩石
岩石是地质最好的历史书。助教带着同学们一处处摸索岩石,给同学们介绍了碎屑物质沉积的基本原理和地层的沉积过程及年限。它们好似一页页编码好的书,撰写着几亿年的神秘故事。
随着同学们饶有兴趣的提问,赵浩男助教系统地讲解了同位素半衰期地质年代学方法,同时带领大家到一块表面有波纹状的岩石面前,“这种波纹被称作‘浪成波痕’,顾名思义,是岩石在沉积的过程中,受到海水或湖水冲刷而产生一些波浪状的纹理。”随后助教向同学们提出了互动问题,“我们在寻找化石的时候,是在岩石的表面还是在岩石的侧面?”同学们踊跃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讨论得出了合理的结论——化石都是在岩石的表面找到的,因为生命的年龄相比于地层形成的年龄是非常短暂的,所以一个化石只会出现在同一个地层沉积的时间当中,并不会跨地层出现。
2、角度不整合
随着教学的不断正向反馈,同学们也开始主动尝试去发现现象。
有同学发现了一处岩层之间奇怪的现象:上半部分黄褐色的地层方向从左下往右上,然而下半部分灰黑色的地层方向从左上往右下。林超助教随即画图讲解,用手势模拟上下盘的运动,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大家进行了解释:“4岁的岩层在最上边,3岁的岩层、1岁的岩层在最底下,诶,2岁的岩层不见了,风化剥蚀跑了......”即这种倾向的变化显示剧烈的地质运动,造成了现今观察到的角度不整合。这么一个抽象的名词,经过助教的生动讲解,一下子变得清晰易懂。得到大家热情的反馈后,助教还即兴解释了褶皱、断层、节理等地质构造现象,甚至拓展到了地震和地震预报的一些基本知识。
3、背斜和向斜
李晓蓉、卢亚敏和苏懿助教不仅讲解教学点上的知识,还在和同学们一起走一起聊的路途中,分享她们自己的地质故事。一处背斜处,“在地质构造运动过程中,地层会遭到扭曲,产生背斜和向斜。”助教用书本给大家模拟了该地质构造现象,还十分形象地把向斜比喻成了锅盖,“它们可以将地底下冒出来的石油给保存起来,即可在背斜和向斜处寻找石油的踪迹。”
林超助教还讲到他刚从玉门油田回来,一边画着老君面背斜的简易剖面,一边说起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往事。同学们不仅学习到地球科学知识,更深化了对资源与人文的理解。
通过这一次的虎峪野外实习,同学们虽然很累,但都表示收获良多。虽然大家都不是地质专业的学生,但是这次实地考察使得课上的知识有了实体感,因而大大增加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详实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同学们加深了对地质知识的认识,认识到脚下的土地是怎么形成的,也让同学们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到了地球不断变化的魅力,深刻认识到人类社会文明与地球资源的关系,真正爱上了这门古老而前卫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