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沉浸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2019年对外交流总结

发布日期: 2019-12-02



北京大学地球科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建设有“沉浸式3D全息交互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实验室建设两年多来,在实验课程教学方面实现了巨大突破,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更加新颖和直观的授课方式,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在模拟的实验设备中开展实验,达到了教学互动、资源共享、不受时空限制的教学目的,深受学生欢迎。除了用于实验教学以外,实验室同时还进行对外参观接待工作和实验项目的自主研发工作。在2019年一年内,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共参与接待校内外人士参观交流活动近四十多场,包括校内学生的课程实习、青少年科普参观、校园开放日和国内外各大高校师生的参观交流等,共接待参观人数到达2000余人。

 

校内——实习篇

2019年,北京大学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在教学实习方面继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优化原有虚拟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增设新的课程教学,力争让更多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生都能享受到虚拟仿真教学所带来的独特体验。目前实验室开设了《普通地质学实习》、《结晶学及矿物学》、《地学信息可视化原理与技术》、《虚现实与增强现实》等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专业课,也在全校范围内开通了《地球与人类文明》、《教育技术前沿》这两门通选课,实现了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

微信图片_20191223103919

微信图片_20191223103941

微信图片_20191223104040

 

校内——参观篇

2019年,在校内的参观交流活动中,实验室接待了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考古文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北京大学教学新思路2.0课程等多个部门和院系的老师,向老师们介绍了实验室的各种软硬件设备及目前取得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并同各位老师就不同学科在虚拟仿真教学上的应用展开讨论,争取早日实现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全校范围内的应用。

微信图片_20191223104115

微信图片_20191223104120

微信图片_20191223104141

 

校外——交流篇

2019年,国内外多所高校的师生来到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进行参观交流,实验室共接待了剑桥大学、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国信世教信息技术研究院、国科大、香港中文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地化所等20余所国内外著名高校的领导、教授和学生,向他们介绍了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情况、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多学科的广泛应用,并进一步探讨了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和科普方面的想法,得到了积极的回馈并受到一致好评。

微信图片_20191223104212

微信图片_20191223104218

微信图片_20191223104236

 

校外——科普篇

2019年,北京大学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对青少年的科普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北京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到参加“优秀中学生暑期课堂”的高三学子们,都表达了对地球科学和虚拟仿真的极高热情和兴趣。萌娃们面对这些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而各位准高三生们则学到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专业知识,领略了现代科技的地学魅力,对地质思维也有了新的感悟。

微信图片_20191223104256

微信图片_20191223104302

微信图片_20191223104319

 

2018年相比,北京大学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实验室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新增了地学专业以外课程实习项目,丰富了实验的教学内容,优化了实验教学形式,使虚拟仿真项目得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让不同学科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虚拟仿真教学的独特魅力。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参观活动也较去年更加频繁,参观总人数有了相当大的增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虚拟仿真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使虚拟现实技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同时,实验室在自主开发项目和大学生群众性科技活动上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郭艳军老师主持下研发的《晶体形态分析及矿物鉴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获批国家虚拟仿真项目;地空学院周哲等五名本科生获得了“第一届中国地球科学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挑战赛”一等奖。

2020年,北京大学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将继续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的教学环境,有效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优化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更多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科普建设、学术交流等活动当中,为北京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