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洪韬获得第七届青年地学论坛优秀学生报告
发布日期: 2021-07-16
2021年7月9日-11日,由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主办,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大学、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七届青年地学论坛”在贵阳召开。大会主旨报告涵盖深空、深海、深时、地表环境等研究领域,设有20个主题,188个专题,2000余个学术报告,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众多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参加。
北京大学地球科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工业设计工程专业联合培养的2018级硕士生洪韬(指导老师:郭艳军、许捷),在该论坛的“地球关键带与全球变化-地学时空演化过程模拟”专题中,进行了题目为《基于XR技术的地质信息可视化》的口头报告。
洪韬同学做口头报告
专题会场合影(洪韬 右二)
在报告中,首先对XR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XR是指“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通过计算机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打造一个可人机交互的虚拟环境,这也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 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简称MR)等多种技术的统称。随后,阐明了基于XR技术进行地质信息可视化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了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并演示了已经实现的交互效果。最后,对XR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基于XR技术的地质信息可视化》报告得到了自然资源部地质信息工程技术创新中心2020年开放课题的资助,为地学时空演化过程模拟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针对XR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具有可推广性,被评为第七届青年地学论坛优秀学生报告。
致谢:感谢自然资源部地质信息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朱月琴正高级工程师,焦守涛工程师对报告的指导和帮助!
获奖名单:第七届青年地学论坛优秀学生报告名单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99grCdVC4yhxqaTqmYYkYw?scene=25#wechat_redirect)
主题1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1. 李梦琪,云南大学,晚更新世遗址牙齿化石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及多种测年方法对比
2. 陈永鑫,南京大学,毛乌素沙地沙丘双稳态的遥感识别研究
3. 任雪萍,兰州大学,Temperature Control on Silicate WeatheringIntensity and Evolution of the Neogen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4. 张姚,兰州大学,中国温带/亚热带森林过渡带秦岭地区植被对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响应
主题2 地球化学
1. 唐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预剥蚀区域重叠对SIMS锆石U-Pb定年结果及确定变质作用持续时间的影响
2. 王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汤加和马里亚纳岛弧岩浆的钙同位素组成:对俯冲带板片流体运输的碳酸盐迁移的启示
3. 彭仁,长安大学,甘肃北山晚古生代基性岩墙群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来自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的制约
4. 许燕红,浙江大学,太湖梅梁湾水体有机质的来源以及动态演变
5. 陈俊飞,同济大学,沉积物粉碎年龄对长江流域侵蚀过程的约束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主题3 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1. 张大任,武汉大学,基于X射线成像的颗粒材料三维重构及匹配跟踪方法
2. 李伟,成都理工大学,基于功能原理的滚石冲击砂砾土最大冲击力计算方法
主题4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1. 兰天涵,北京大学北京城市绿地降温服务的社会公平存在阶段性:政府与市场的共同调控
2. 姚霞,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基于暴露视角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社会服务价值比较
3. 陈杨,香港理工大学,开发一种方法框架以帮助从业人员对已建成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生物多样性评估
4. 赵延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种源缺失和盐碱胁迫共同限制松嫩平原湿地的自然恢复潜力
主题5 环境科学
1. 夏亚飞,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基于Cd-Pb同位素的不同地质背景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迁移过程机制研究
2. 薛淑慧,首都师范大学,乌伦古湖流域农业源污染物入湖系数及负荷核算
3. 张宏宇,西北大学,根表铁膜差异性调控水稻吸收硒和镉的机理研究
4. 朱韵西,重庆大学,重庆主城河水中多环芳烃(PAHs)及其衍生物的赋存状态、分配和风险评估
5. 周洋,南京大学,硒汞拮抗新视角:硒对汞甲基化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6. 王瑞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饮用水铀暴露导致肝脏毒性损伤的分子机理
7. 李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母乳中多氯萘的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
主题6 海洋地球科学
1. 王国桢,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砗磲壳体氧同位素(δ18Oshell-δ18Osw)记录当地SST的可靠性研究
2. 滕芳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风应力总是抑制海洋中尺度涡旋吗?
3. 马松阳,同济大学,两种硅酸盐碎屑组分(234U/238U)测试前处理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4. 阮雅青,上海交通大学,Fe, Ni, Cu, Zn及其稳定同位素在珠江口的分布特征
主题7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1. 刘向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基于MODIS数据估算全球高分辨率月均地表温度
2. 李施华,中山大学,Deficiencies of phenology models in simulating spatial and temporalvariations in temperate spring leaf phenology
3. 李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京津冀城市群城市扩张对大气湿度的影响
4. 胡光辉,南京师范大学,TIN-DEM顶点地表坡度坡向的几何向量计算法
5. 田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水陆模拟结合识别平原湖泊滨岸带优先管理区——以滆湖为例
6. 沈菊,上海师范大学,A new multiple return-period framework of flood regulationservice—applied in Yangtze River basin
7. 刘启航,西北大学,面向河流水体范围提取的多源遥感数据融合
主题8 地球物理
1. 于智瀚,南京大学,基于小样本卷积神经网络的主动源地震初至拾取方法
2. 黄仕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俯冲带含铝相含水矿物的高温/高压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研究
主题9 行星与空间科学
1. 郭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火星陨石中的辉石环带特征及成因分析
2. 张浪,南京大学,Brachinite陨石母体热演化史的矿物学记录
3. 罗哲楷,北京大学,基于MMS卫星观测的昏侧等离子体片能量电子microinjection事件的研究
4. 朱星宇,北京大学,太阳风中非径向质子束流及其在波动增长中的作用:基于Solar Orbiter的观测
主题10 地表过程与地貌
1. 李晓雅,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温带疏林草原的分布与制图研究
2. 吴小龙,内蒙古农业大学,放牧干扰下内蒙古中西部荒漠草原土壤优先流特征研究
主题11 大气科学
1. 刘雨森,北京师范大学,The North Pacific Blob acts to increase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Atlantic Warm Pool
2. 魏麟懿,清华大学,Distinct Roles of Land Cover in Regulating Spatial Variabilities ofTemperature Responses to Radiative Effects of Aerosols and Clouds
3. 顾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球3km分辨率的大气物理-化学全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4. 朱自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基于GPM-DPR反演的成熟飑线降水粒子谱特征
主题12 气溶胶与大气环境科学
1. 何旭成,University of Helsinki,含碘酸的新粒子生成研究
2. 熊瑞,北京大学,青藏农村生活能源结构及污染物排放影响
3. 展亚楠,山东大学,典型沿海城市PM2.5中水溶性组分特性研究及来源分析
4. 安肇锦,清华大学,在线热脱附气溶胶全二维色谱质谱系统的研发及其在大气PM2.5中有害组分筛查的应用
5. 李伟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不饱和有机物与臭氧反应的探究
6. 陈良多,南京大学,长三角西部地区大气气溶胶粒径分布聚类分析
主题13 水文地球科学
1. 吴婷,武汉大学,微通道中气体-颗粒悬浮液驱替形态及机理
2. 张其啸,长安大学,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risk assessment using a modified DRASTIC modeland pollution loading: a case study in Guanzhong Basin, China
3. 吴会强,河海大学,地下水位波动对截渗墙上游咸水体回退时间尺度的影响
4. 薛镇坤,北京师范大学,加油站污染场地土壤原位微波诱导蒸汽蒸馏修复技术研究
主题14 矿产与资源
1. 夏文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后碰撞大型斑岩矿床形成的关键:岩浆硫化物晚饱和与再利用
2. 汪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煌斑岩对交代岩石圈地幔与巨量金成矿的启示
3. 杨金昆,西北大学,白云鄂博H8矿体局部磷钇矿矿化特征及成因初探
4. 李玉龙,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西昆仑地区苦水湖富锂盐湖锂的成矿物源研究—来自锂同位素和水化学的约束
主题15 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1. 高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非地区陆相二叠系—三叠系剖面火山活动记录
2. 张攀,西北大学,埃迪卡拉纪灯影组白云岩Mg同位素组成对海水化学的制约
主题16 冰冻圈科学
1. 张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青海三江源地区河水中汞的迁移转化过程及来源分析
2. 林依静,北京师范大学,基于通量法的南极冰盖物质平衡不确定性评估
3. 李晓康,北京交通大学,强非线性非饱和土渗流问题的数值计算收敛条件研究
4. 黄怡,北京师范大学,冰冻圈水资源对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性——基于多级流域尺度分析
主题17 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1. 陈怡,南京大学,食物组分对场地土中滴滴涕及其代谢产物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2. 汪欢,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好氧型甲烷氧化细菌的缺氧能量代谢
主题18 喀斯特科学
1. 王曦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末次冰消期西南地区气候与生态耦合演变
2. 王发,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基于同位素和水化学的喀斯特小流域降雨—径流响应特征研究
主题19 固体地球科学
1. 张岗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壳-幔边界和上地幔中再循环的大陆上地壳成分:来自单斜辉石岩和“沉积物熔体”包体的证据
2. 张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藏南蛇绿岩中最不均一的地幔岩体及其对新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指示
主题20 地球关键带与全球变化
1. 韩琼,天津大学,基于全球通量观测网探讨日尺度实际蒸散发的环境控制因素:水和能量的作用
2. 洪韬,北京大学,基于XR技术的地质信息可视化